繼2020年7月1日飼料生產企業全面禁止抗生素以來,抗生素替代品成為了行業各界的關注焦點。哪些飼料添加劑可以作為更優的抗生素替代品?對應的添加劑量和添加成本能否為飼料企業所接受?動物的不同生長階段是否應區別使用替抗品......
2021年初,以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院長、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教授汪以真為課題總負責人的一項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動物科學與生物技術雜志》)期刊上。該研究調查了飼料添加劑作為潛在的抗生素替代品(ASs)對抑菌、生長性能、腸形態和免疫的影響。此外,通過將上述替抗品的使用效果與抗生素的使用效果進行比較,從而定義主要、次要、第三級抗生素替代品(ASs)。在調查各飼料添加劑的抑菌作用時,研究人員對32種細菌使用了57種干預措施(共268個分類),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為革蘭氏陽性菌代表,以大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革蘭氏陰性菌代表,進行抑菌效果等級的統計。根據抑菌等級得分,最終得出抑菌效應的順序如下:抗菌肽(AMPs)≈抗生素>有機酸>植物提取物>寡糖,這與對應的添加劑分別對革蘭氏陽性菌或革蘭氏陰性菌的抑菌作用一致。
該論文調查了11種飼料添加劑和其對應的效果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與基礎日糧相比,日糧中添加了植物提取物、抗菌肽(AMPs)、益生菌、微量元素、有機酸、噬菌體、溶菌酶、酶制劑和寡糖的豬只均顯著提高了生長性能。
1. 中草藥和益生菌對 各個階段 豬只的日增重均有顯著作用2. 植物提取物和酶制劑提高了 斷奶和生長豬 的日增重3. 噬菌體、溶菌酶和抗菌肽對 斷奶仔豬 的日增重有顯著作用4. 而只有微量元素和有機酸對 生長豬 的日增重沒有顯著影響1. 益生菌、微量元素、有機酸、噬菌體、溶菌酶、抗菌肽和寡糖可顯著提高 斷奶仔豬 的平均采食量1. 中草藥可顯著改善 斷奶和生長豬 的料肉比
2. 益生菌對 斷奶和育肥豬 的料肉比有顯著作用
3. 微量元素、有機酸、噬菌體、溶菌酶、酶制劑、抗菌肽和寡糖對 斷奶仔豬 的料肉比有相當大的作用
此外,論文還對各飼料添加劑與生長性能之間的劑量效應關系展開進一步研究發現,抗菌肽、噬菌體、溶菌酶、微量元素、寡糖、有機酸、中草藥、植物提取物、益生菌和酶制劑的最適添加量分別為0.100%、0.150%、0.012%、0.010%、0.050%、0.750%、0.20%、0.040%、0.180%、和0.100%。1. 益生菌、有機酸、微量元素、溶菌酶、抗菌肽、植物提取物顯著提高了 斷奶仔豬 十二指腸和回腸的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比值(V/C)2. 而 生長豬和育肥豬 的十二指腸和回腸的V/C值則在添加植物提取物時改善最為明顯3. 與抗生素相比,微量元素更能提高斷奶仔豬的 十二指腸和回腸V/C值 4. 單就 回腸V/C值 來看,植物提取物和抗菌肽的改善效果更佳5. 就 十二指腸V/C值 來看,益生菌、有機酸、溶菌酶、抗菌肽所起的作用與抗生素相比并無差異在提高仔豬免疫能力方面,可以觀察到,與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提高相關的添加劑有植物提取物、酶制劑和微量元素;與淋巴細胞水平的提高相關的有中草藥、植物提取物和酶制劑;與腹瀉比例的降低相關的有益生菌、有機酸、酶制劑、植物提取物和微量元素。
與其他抗生素替代品相比,酶制劑顯著提高了淋巴細胞水平。對P值的對比分析發現,植物提取物和酶制劑在減輕和緩解腹瀉方面明顯優于其他替抗品;植物提取物、酶制劑和中草藥在提高淋巴細胞水平方面優于其他替抗品;植物提取物、酶制劑和微量元素在提高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方面優于其他替抗品。
表4統計了各飼料添加劑的綜合評估分數。結果表明,抗菌肽可作為斷奶仔豬的主要替抗品,植物提取物可作為生長豬的主要替抗品。次要替抗品包括噬菌體、酶制劑、中草藥、益生菌、寡糖、溶菌酶和微量元素。
在抑菌方面,研究觀察發現抗菌肽具有與抗生素 接近 的抗菌效果在生長性能方面,抗菌肽、噬菌體、酶制劑和寡糖可以替代 斷奶仔豬階段 的抗生素;益生菌、中草藥和植物提取物可以替代 生長豬階段 的抗生素;中草藥可以替代 育肥豬階段 使用的抗生素。在腸道形態方面,抗菌肽、植物提取物和微量元素均 優于 抗生素在免疫力方面,酶制劑和植物提取物在提高免疫力方面 優于 抗生素論文最后,研究人員建議,在仔豬斷奶期添加0.1%的抗菌肽(AMPs),在生長期添加0.04%的植物提取物,在育肥階段添加0.2%的中草藥(尤其是發酵中草藥),可以使生豬生長的各階段盡可能達到與抗生素接近的效果。Overall assessment of antibiotic substitutes forpigs: a set of meta-analyses論文發表于:《Journal of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論文作者:Bocheng Xu,Jie Fu, Luoyi Zhu, Zhi Li, Mingliang Jin and Yizhen Wang通訊作者:Yizhen Wang(汪以真),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院長、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教授 https://jasbsci.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04-020-00534-2